长沙市芙蓉区2018年下学期五年级期末作文解析

麦田格    2019-02-14

 

麦田格语言艺术

关注

让每个孩子自信表达

 



真题回顾  

请从下面的两个作文题中选择一个进行习作。

1.你一定读过不少书,快来分享你和书之间发生的故事吧。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是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要求要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题目自拟。

2.题目:难忘那张__________的脸

提示:严肃的脸、自傲的脸、慈祥的脸……一张张熟悉的脸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你以《难忘那张__________的脸》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紧扣题中的关键词,通过一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真题一

你一定读过不少书,快来分享你和书之间发生的故事吧。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是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要求要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题目自拟。
 

  作文解析  

回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肯定都接触过、阅读过不少的书,其中有老师推荐我们读的世界名著,有我们自己喜欢的趣味童话,还有父母喜欢给我们读的故事书。每一本书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内容和故事。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却也规定了范围——“我”与书的故事。结合自身经历,重在情感的表达。

一、立意

作文最好取材于现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但是也不反对基于现实生活进行一定的虚构。这个题目,立意首先是向上的。
可以写书中某人物某事件给你带来的感悟和启发。
比如:《许三观卖血记》里,为了能卖“更多的血”,得到更多的钱,主人公许三观在卖血之前要喝几大碗水,如果喝不下,就一把一把地吃盐,强迫自己喝水。对于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你看到的是他们的愚蠢?狡诈?还是生活的不易?
也可以记叙在读书时发生的令人难忘的小故事,或者是看书时的情景。
比如:你在看书时,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家里或者学校?课间还是晚上?是以什么样的心情读那本书的?在心情低落时,看那本书会不会让你的心情更加低落?或者反之?

二、选材

确定文章的主角,选定文章要写的主体。明确自己更擅长写故事,还是写自己的感想。在考试中,哪一个更能打开你的思路。如果平时在抒发感情、表达看法方面练习比较多,就可以选择写读书的感想,如果在表述故事方面比较擅长,就可以选择记录你与书的点点滴滴。
比如:选能引发自己思考的。如《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关于他们在撒哈拉生活的记录,三毛是一个有情怀的女子,条件不好,但她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
沙漠的环境可以说是恶劣的,一望无际的沙丘,清冷的夜,凌冽的风,你会怎么看待这番景象?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或者,当我们身处某个特定的环境时,是否有三毛那样的生活态度,她能从恶劣的环境中得到快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擅长记录这种美。是不是也可以想想,一个人生活态度的重要性?要有一颗发现美好的心,才能有发现美的眼睛。
选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如《活着》中,主人公福贵一生经历的最多的就是死亡,是最残忍的亲人的死亡。先是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生孩子献血被医生抽血致死,然后是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死亡,而两个孩子的去世也最终导致了福贵老婆家珍的去世,但是这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最后就剩下孤零零的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因困苦磨难而去逝的人固然痛苦,而见证者则更加痛苦。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的一个见证者。
共鸣之一:死亡。人都是惧怕死亡的,但生老病死却又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常事之一。有人说,死亡是人生的终结,但也有人认为死亡是一段新的开始,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死亡?避而不谈还是坦然待之?
共鸣之二:见证。福贵是见证者,其实我们也是见证者。在学校中,我们见证了自己从努力到取得好成绩的过程,见证了老师从早上到晚上的辛勤,在家里,我们见证了父母亲脸上一条条多出来的皱纹,见证了爷爷奶奶逐渐缓慢的动作,当然,我们也见证了家庭的和睦,班级的向上,国家的发展。这是看书引起的共鸣和思考,这也可以作为作文的选材之一。
写自己与书的故事。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拼命买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因为喜爱读书,朱自清坚持着自己的“傻劲”。为了能买到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自己的皮大衣拿去典当了。
作为学生,我们与书每天都打交道,现在虽然不至于要拿东西去抵押才能买到想要的书,但是在买书或者看书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或多或少有些小小故事可以写?你没钱买喜爱的书,你是怎么解决的,最终是怎么得到的?你喜欢的书,有没有和小伙伴进行分享?这都是作文可选的材料。
能引发思考的,才有话可写,能引起共鸣的,才写得精彩,我们亲身经历了的事,才可以写得真实、写得生动。

三、行文与语言

一定的环境的勾勒和画面的描绘,能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更能体现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可以用环境进行烘托,衬托出人物的心情。
可以具体地描写人物的外貌或者语言、神态以及动作,用“特写镜头”记录下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是一双眼睛,可以是一双手,也可以是一句话,让文章内容饱满充实,有血有肉。比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对闰土的外貌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描绘,可以使人物形象饱满鲜活。

四、范文

读《商鞅南门立木》有感

我很爱读书,我也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像天上的星星那样多。其中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的是《商鞅南门立木》这篇文章,读完之后让感触很深,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战国时期的时候,有一个叫商鞅的人要在国内进行变法,可是,变法并不简单,因为有贵族的反对,甚至连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正进行变法。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想出来一个办法,他在城外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城墙上挂出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两银子。这个消息立即轰动了全城。有很多人前来围观,但是大家都觉得是骗人的,所以但一天过去了,都没有人搬木柱。第二天,商鞅又命人挂上新的告示牌,将赏金改为五十两银子。这时候,人群中一个小伙子走出来将木柱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商鞅把他叫上城楼,赏了五十两银子,他高兴地拿着银子回了家。这时老百姓才知道原来不是骗人的,老百姓知道了,商鞅是一个言而守信,说到做到,执法严明,赏罚分明的人,商鞅通过这件事取得百姓的信任,之后的变法也顺利进行了。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约同学去篮球场打篮球,我们俩说好在第二天中午准时在篮球场见面。可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天热的不行,一出门像有一个大火球绕在我身边一样。我心想这么热的天去外面打篮球不得中暑啊,只有傻子才会去吧,那我同学也不会去了。于是我心安理得的在家里拿出西瓜开始吃,边吃边看电视,自在极了。可没有想到,我到学校后才得知他中暑请假了。听到了这个消息我的心里很愧疚,同时很佩服他的诚信,我应该向他学习啊!
通过这两件事,我感受到了诚信的重要,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而心无力,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守诚信的好学生,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

●真题二
题目:难忘那张__________的脸
提示:严肃的脸、自傲的脸、慈祥的脸……一张张熟悉的脸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你以《难忘那张__________的脸》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紧扣题中的关键词,通过一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作文解析  

首先,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半命题作文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脸,具体可以指面孔,也可以指脸上的表情。脸也有很多种,有严厉的脸,微笑的脸,憔悴的脸等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可以写各种各样的“脸”,小的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写亲人、同学、朋友,大的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写社会生活中素不相识却让人印象深刻的脸。
其次,难忘,那么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因此文章应该是一个回忆的时态。
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比较小,虽然题目挺常规,但是要写得出彩,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难在,你要写的写作对象, 他(她)的脸是什么样的?让你如何难忘?是不是让你想到了什么更深层面上的东西?因此,不仅要描述出这张脸的特征,还要写出其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而且要有真情实感和思考。
要点:
1.     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限定词语
2.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生动刻画
3.     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一、选材

要确定文章的写作主体,即要写的人物,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脸那么多,哪些是值得写的,是让我们有感触的。
我们亲眼看到的人,通过自己的观察,有更好的思考,文章可以写得更加真实生动。
比如:
那是一张憔悴的脸——母亲。因为病痛的折磨,她的脸苍白无比,她的憔悴让我动容,让我心疼,她站在风里打着伞等待的身影,也成为了我永生难忘的画面。回到家,我把满分试卷交给她看,她那苍白的嘴角先是轻抿了一下,随后扬起了一个好看的弧度。
那是一张微笑的脸——老师。在考试当天,我坐在台上,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于是除了差错,尴尬到了极点。这时,我看到了坐在台下的他,他一个信任加鼓励的微笑,让我恢复平静,重拾信心,最终我顺利通过了考试,那张笑脸至今刻在我的脑海,微笑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那是一张喜悦的脸——陌生人。他急得在原地团团转,眼睛焦急地搜索着周围。当他听到背后一声狗吠,立马一个激灵转过身,看见自己的小狗平安回来,他挂着泪痕的脸一下子灿烂起来,蹲下身抚摸小狗,并放声大笑,那张喜悦的脸让人难忘,他和小狗的感情也让人动容。
但也可以是社会中的现象。
比如:网红脸:如今的审美倾向于瓜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于是街上,网络上,到处充斥着这样的脸,千篇一律,让人不能辨别。而且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脸部的美丽而动刀子整容,改变自己原本的样子,但万一整容失败,痛苦的依然是自己。
我们在构思文章时,不一定要局限于我们所看到的人物,可以将眼光放得更远,将视野放得更大。社会中的现象和状态,也都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二、刻画

(1)对所写的脸的表情进行细致的描绘
比如:写微笑,要紧紧围绕“微笑”两个字展开,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描写他外祖母的一段:当她微笑的时候,她那乌黑的像樱桃一样的眼珠子睁得很大,闪现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微笑时则欢快地露出雪白的、坚实的牙齿;尽管她两颊黑黑的皮肤有很多皱纹,真个面容却显得年轻、亮丽;只是那松软的鼻子极其膨胀的鼻孔和红鼻尖把这张脸破坏了。
写疲惫,可以具体展开人物的外貌描写:此时我抬起头,正视者父亲,他脸色蜡黄,不知什么时候,黑眼圈悄悄爬上了它的脸,黑眼圈里的眼睛布满了血丝,曾经囧囧有神的眼睛此刻黯淡无光,整个人也瘦了一圈。
写愤怒,可以紧扣人物的神情变化:只见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就连额头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2)抓住某一点进行详细描写
比如: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气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妈妈舒心地笑了,此时,她脸上的法令纹也变得更加深。有人说,妈妈的脸是一个家庭生活状况的写照,那么我想,我家应该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笑容的家庭,妈妈的法令纹,代表着她经常笑。
他长着浓浓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闪着严厉的目光。可能是因为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原因,额头上那深深的皱纹和他不到四十岁的年龄很相称。他趴着睡着了,但是眉头依然紧锁。皱着眉头成了他的习惯,工作中,生活中,长期以往,在眉头上,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川”字。这个“川”承载着公司的正常运行,承载着我们这个家庭的温暖和睦。
(3)运用修辞手法帮助表达
比如:多么可爱,多么迷人的眼睛呀!这一双沾着晶莹泪珠的眼睛,真像经过春雨洗刷的一对新叶,清新、翠绿,闪着新生的光彩,萌发着勃勃的生机。
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圆粒儿圆粒,好像墨黑的吸水的石子儿,把一字一句吸了进去,放出黑水晶般的光彩。
她长得很小,脸圆圆的,红红的,像只大苹果。她睡得很甜,两只眼闭得紧紧的,像两条线;两根眉毛像两只弯弯的新月;小嘴巴经常一动一动,好像在吃奶。她浑身被小被子包住,还用绳子扎紧,一动也不动。
(4)在变化中描写人物
在刻画人物时,我们可以将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来进行描写。比如,一个生了病的人,他在最初的时候,面色还是微红的,但是过了一周,他的脸渐渐失去了血色,两周后,脸上已经苍白无比,没有光泽。
同时,还可以写人物在不同场景下,面部的神情变化,比如,愤怒的时候,眉毛拧成了一股绳,眼睛直勾勾盯着面前的人,一动不动;开心的时候,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大大地裂开。将人物的这种变化写出来,我们就可以将人物写得更加生动、鲜活和立体。

三、主题升华

在描写的基础上,将主题进行升华,凸显出脸的精神品质,进行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感情要真挚自然。
如:这个微笑充满着鼓励与信任,就像一根缝衣针,将我的内心的不安与脆弱补了起来,让我再一次自信,第一次这样从容地完成考试,收获了大家的掌声。那张微笑的脸让我明白,有时,一个无声的表情就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能量。
他的双眸泛着光,眼睫微微颤抖。凌冽的寒风刮红了他脸上的皮肤,他吸了吸气,扶起了地上的自行车,推着它一瘸一拐地向医院的方向走去。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信念对一个人的意义,它可以让人不顾一切,它可以让人逆风而行,它可以让人排除万难。他脸上的坚定,我至今都还记得。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整容,这在当下已经不是新鲜词汇。我们可以思考,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过度追求外貌的光鲜亮丽而动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外表只是外在的呈现形式,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闪光点,一个人,除了外表,更重要的还是其内在的涵养。

四、范文

难忘那张慈祥的脸

 “祝你生日快乐……”寂静的夜里,一曲生日快乐歌传向夜空。小屋里,大家围坐在蛋糕边,为寿星——奶奶唱着歌。烛光映着奶奶的脸,在坑洼不平的脸上投下了阴影,奶奶脸上带着慈祥的表情。那是一张令我难忘的慈祥的脸。
奶奶83岁了。腿不好,走路只能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地挪。上了岁数以后,就更不能天天出去,囚在小屋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过完年不久,一次周末,我和父亲一起回去看望奶奶。我们的到来使整个小屋都活纷起来,也熔化了奶奶脸上的皱纹。
父亲说:“妈,走,我开车带您出去溜溜。”奶奶很高兴,眼里都要发出光芒来:“哎,好。”
我们开车去了西炮台公园。初春仍余朔寒之气,芦苇荡依然枯黄没有生机,海上的冰还未消融,颇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意味。但奶奶却很高兴,攥着我的手说:“变化大呀!以前这里都是土道,全是大苇塘啊…..”我看着奶奶的眼,如同一汪死水突然注进涌泉,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充满活力。我知道,奶奶以前靠这里的芦苇生活,看这里就像看她的孩子——有哪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会不高兴呢?
站在马路边向远处眺望,仿佛回到了遥远的从前。奶奶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回忆,回忆一家人围着热炕头唠嗑的日子。奶奶的精神似乎特别好,仿佛回到有芦苇的地方,就是寻得了自己的根,精神都放松下来。
末了,奶奶又拍拍我的手,又似叹息地做出一个动作:83。我笑着看她:“奶,年龄不是问题,现在您的生活多幸福呀。”奶奶也笑了,皱纹要变成一朵花:“是啊,我还要等我孙女上大学,找工作,挣钱给我花呢!”一瞬间,奶奶脸上安详静谧的表情使我惊醒:老人的爱,只是一个奢求而已。
我回握她的手:“放心,奶奶,一定会等到那天的。”然后将奶奶的表情铭刻于心。难忘那张慈祥的脸,更是难忘那句句与奶奶相约的诺言……


麦田格教师简介

向宏悦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喜欢读书,喜欢教育行业,喜欢和学生做朋友,关注学生的感知,认为要先了解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倡简单教学,寓教于乐,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