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睿:2022高考作文深度解析(全国甲卷《红楼梦》材料作文)

麦田格    2022-06-09

 

麦田格语言艺术

关注

让每个孩子自信表达

 

2022高考全国卷甲卷作文解析

文 / 丁睿

这道题目出的颇有趣味,一是材料出自《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二是材料中的几个名词都值得推敲一番。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要了解《红楼梦》中的情节,可以说此题难度是不小的,对写作能力和古典文学的积累理解提出了双重要求。不过作文的思路也能从材料中挖掘出来。

 

真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先来了解一下故事背景,熟读《红楼梦》的人可以跳过。

《红楼梦》前文交代了贾府的一位姑娘贾元春嫁入皇宫成为妃子,深得皇帝宠爱,便下旨准许贾元春省亲(回娘家探访)。既然是皇帝的旨意,贾府便奉旨修建了大观园,专门用来迎接贾元春。园子竣工后,还要为各处建筑命名,以体现皇家天恩,总不能跟现代的普通人一样5号楼,6号楼混叫。这一天,贾元春的父亲贾政带着自己的门客和儿子贾宝玉来到大观园为各处命名,同时也是为了检测贾宝玉的学习成果,因此这一回的回目便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当一行人来到一条溪水旁,根据小说所写,这条小溪上有桥,桥上又修建了小亭,贾政便让众人为此亭的匾额提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句中,取“翼然”二字命名,但贾政不同意。

为什么贾政觉得“翼然”不好呢?

“翼然”不接地气,这个亭子依水而建造,那么名字要和水有关,而且照抄欧阳修原文。

贾政主张从《醉翁亭记》中的“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单提一个“泻”字来取名。依据古人的文章进行仿写化用,总比直接抄袭要好,于是马上有人附和“泻玉”。贾政沉思片刻,示意让贾宝玉说说看法。

贾宝玉认为“泻”字不雅,这个大观园是皇帝让建造的,命名自然要歌功颂德,感恩帝王,“泻”字,容易让人联想到“肚泻”“腹泻”,太难听,无法体现皇恩浩荡。

另外,贾宝玉还觉得从《醉翁亭记》中找名字不好,无论直接抄写“翼然”还是化用“泻”,都有因袭之嫌,不够创新。所以贾宝玉认为“沁芳”更为新雅。

贾政默许,众人皆服。

为什么“沁芳”更合适呢?

(1)“沁”有三点水,和水相关,所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正好点出皇家的恩泽。

(2)“芳”有花朵,花香的意思,和周围的环境相关。

(3)“沁芳”二字,有芳香扑鼻的意思,也和此处的环境相关。

(4)早在《红楼梦》第二回介绍贾宝玉时,贾宝玉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细细品味一番,第十七回的“沁芳”二字,又有水,又有香,与第二回的这句话遥相呼应,可谓照应前文了。

因此,不管是《红楼梦》里的虚构人物,还是现实中读小说的我们,都觉得“沁芳”新奇而雅致,曹雪芹的这一手笔真真令人拍案叫绝。

至此,这篇材料作文的思路已经明了,辨析“照抄”“借鉴”“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对于这三种做法都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依照《红楼梦》中,亭子最终命名为“沁芳”,我们能够判断出“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

比如写一篇文章,确实要多方面参考名家名篇,积累一些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化用,最后创新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自成一家。

文章如此,生活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遵照规律,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利用规律,进行创新。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创新陌生化,刻意写成一个高大上的文章,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寻灵感。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他的创作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访问,最后才写成“史家之绝唱”。

例如李白的诗歌创作,即便享誉“诗仙”,还是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作”,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对于建安以来的文人墨客的赞颂,没有了前人的创作积淀,便不会有“诗仙”李白。

当代流行音乐中,毛宁一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让人联想到唐代张继笔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基于前人的诗句进行创新。

运动场上,我们也能找到灵感。

田径撑杆跳高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木杆,经过竹、金属、玻璃纤维到碳纤维杆,运动员们经过刻苦的训练,一点点突破人类的极限,跳高成绩从最初的3.3米提升至目前的6.15米。

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克莱普冰刀采用后端与冰靴分离的设计,增大了踝关节的用力和蹬冰距离,场上的运动健儿们依靠自己娴熟的滑冰技巧,不断提高滑冰速度,突破瓶颈,成就自我。

这些都是基于前人,基于现实条件的创新,都能够作为素材,写入文章中。

综上,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

1、直接借用:发现规律,取的是形。比如练字,一开始临摹字帖,“照抄”字形,又比如于中国一开始学西方之“器”等。

2、借鉴化用:尊重规律,取之为己用,开始有个人之思。由临摹字体开始试着仿写规范字。

3、创新:利用规律,创新思维。厚积而薄发,结合自己的风格来书写。

这三个不同的取名方法,代表了做事情的三种境界:

学——思——悟。

这样一看,这个写作主题可大可小,既可从个人切入也可从社会大角度切入。但材料让我们结合个人生活学习经历,最好的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切口看大世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