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题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日,徐州节度掌书记范墉得子,字希文,复名“仲淹”。
淳化元年,仲淹两岁有余,墉病卒于官舍,仲淹失怙。其母谢氏贫苦无依,只得改嫁长山朱氏,仲淹遂更名改姓,取名“朱说”。
说自幼胸怀壮志,日日于长白山醴泉寺苦读。说于醴泉寺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日日划粥断齑。“划粥断齑”乃日作粥一器,分四块,早暮取二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是者三年。
大中祥符四年,仲淹自兄长口中意外得知身世,悲痛万分,遂辞别其母,只身往应天府求学,师从戚同文。
大中祥符八年,仲淹以“朱说”之名,中乙科第九十七名,遂成为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虽为最低之九品官,毕竟有朝廷俸禄,遂将母亲谢氏接来奉养。两年后,仲淹因治狱廉平,升为文林郎、庆军节度推官。遂将姓名改回“范仲淹”。
天禧五年,仲淹调任泰州。此地唐时李承修建的旧堤年久失修,海潮倒灌,淹没良田。希文遂重修捍海堰,救民于水火之中,泛滥之地皆化为良田。五年后,仲淹之母谢氏病逝,遂辞官守丧。
天圣七年,仁宗已十九岁,而章献太后仍垂帘听政,仁宗如同虚设。希文遂上书刘太后,请太后还政于仁宗,却如石沉大海。仲淹随离京任河中府通判,表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忧国忧民”之决心。
明道二年,太后亡,仁宗得以亲自主持朝廷,因太后执政期间请太后还政于之,心中感念,遂召仲淹回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为政之失,仲淹却以太后亦有养育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其过失,成其美德,仁宗立刻采纳,下诏朝廷上下、内外不得议论太后。
宝元元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国号“夏”,定都兴庆。次年,李元昊率军进犯大宋北疆,于三川口大败宋军。康定元年,范希文身负众望,往边疆抵御夏军。在仲淹统率下,宋兵军纪严明,打得善骑射的夏君节节败退。夏军将领常互相告诫:“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亲历三年,夏向大宋称臣。
庆历四年,宋仁宗命仲淹改革变法,医治朝政,肃清吏治,富国强民,赏罚分明。但因触犯贵族、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对,仅一年多,新法变革便宣告失败。仲淹被贬邓州。
皇佑四年,五月廿日,仲淹因病卒于徐州,时花甲之年更多四度春秋。
一个学期下来,你对半文半白的语言文字运用,愈发流畅自如,风格独树一帜。内容相当详实,情感的融入乍现,是文章的重点,可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