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2021年“麦田格名家讲堂”第3期,我们有幸邀请到著名小说家、湖南师大文学院郑朋教授,为麦田格全体老师带来一场题为《小说如何开头》的精彩讲座。作为小说家,郑教授成名很早,早已斩获过多个重要文学奖项。此次讲座内容,郑教授专为麦田格全体老师精心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它之于文学写作、写小说,大概也是相同的道理。郑教授开场即表示,如果一个小说一开头他没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基调,哪怕故事再精彩,他觉得自己也难以展开。在他看来,小说的“开头”,就是一个门槛,是分隔现实世界和小说虚拟世界的一条分界线。
为此,他以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卡夫卡如何重视写作开头为例,来说明:一个好的小说,必然有一个好的开头。但事实上,写好一个开头,可能比写全书更费时间!比如马尔克斯为《百年孤独》的开头,就构思了整整15年。在郑教授看来,小说在开头,往往会为小说定下“基调”:色调、语调和声调。它实在太重要了!那么,小说写作该怎样开头?经典开头之于文学的意义是什么?郑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铺展:
色调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小说集《佩德罗·巴拉莫》、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鲁西迪《午夜之子》两部享誉世界的小说作品,开头都体现为“暖色调”,尤其后者开头语言体现了一种自我缠绕,不断有新枝新散发出来,很有节奏感,这种语调感觉就 像“涂了色彩的油画”。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苏联作家帕斯捷克纳克《日瓦戈医生》的阅读感受,就特别富有油画的质感、厚重,很有形式感。对比马尔克斯,他作品里营造的潮湿、炎热,是热带的色彩,色调是明快的,色彩斑斓。
而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开头就奠定了一种基调——冷色调,开头经典,让人印象深刻。
语调郑教授从自身写作经验谈及“语调”(腔调、调性)。他认为“语调”更重要,作家也更依赖它。他以法国小说家加缪的《局外人》的开头为例——简单、明了,但极其耐人琢磨,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因为在法国社会,母亲的地位是很高的,但“叙述者”的冷漠无情,让人深思。作品体现的这种“荒诞”,反倒令读者迷恋。
在郑教授看来,但凡作品体现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家,其作品必然呈现独特的精神气质。比如,我们迷恋汪曾祺、阿城、乔治·奥威尔等等作家,迷恋的就是他们写作的语言调性。
声调好的小说,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会有一种“音乐感”。如我们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君特·格拉斯等作家作品,在郑教授看来,就像走入剧场听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尤其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人物大段大段独白语言,就像一曲交响乐。而法国作家杜拉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读起来则给人“大提琴”的感受。
郑教授以自己创作小说为例,他表示他会“预设”小说基本调性:会用什么色调叙事,冷色调还是暖色调?冷峻的、客观地描写,还是带有感情的抒情描写?会在写下第一句前有一个清晰或者模糊的“设想”。一旦写下“开头”,一切可能就变得清晰,并最终确立起来。当然,这个“开头”要写很多遍!有时候甚至书稿写完了,开头又要删掉重来。也有这样的例子。
其他开头方式说是“其他”,并不是说这些小说开头没有那么出色,相反,它们既足够优秀,又独具特色。
(1)从吸引力上做考量,开头讲究“代入感”,比如很多经典现实主义文学,以风景描写开头的著名例子:如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国作家哈金的长篇小说《等待》等。
(2)开头营造很好的小说氛围,带入独特的艺术气息。如马来西亚作家黄锦树短篇小说集《雨》。
(3)开头具备某种概括性,让人感受到厚重,富有哲理,让人产生要深入和一探究竟的兴趣,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双城记》。
(4)开头看似平淡的话,却有着宽阔的外延,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5)开头从“大高潮”开始,然后倒叙故事(难度比较高),如中国作家阎连科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
(6)从叙述者不同凡响的自我介绍开始,如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长篇小说《白鲸》。
作为小说,怎样开头?郑教授基于作为一名成熟且成功的小说家的多年阅读创作经验,为麦田格全体老师量身打造的这堂讲座,可谓干货满满。他逻辑清晰的梳理推荐、深入浅出的分析分享,也让全体老师大呼过瘾。
讲座最后是答疑互动环节。此次互动环节,真是碰撞出了不少火花。从某种程度可以说明,这堂讲座对于全体老师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信也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写作中,影响到他们的写作教学中。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麦田格名家讲堂”给我们带来更多精彩!
关注“麦田格名家讲堂”,获取更多名家讲座信息!附录:郑朋老师简介